< BACK

香港居屋(一):居屋是很多夾心階層上樓的願望,近年開則又是怎樣?
December 12, 2021

🏘居屋相信是很多夾心階層上樓的願望,但在2002年推出的「孫九招」令居屋消失了長達12年。雖然居屋近年重見天日,近年居屋的質素卻令很多人失望。首先新居屋的面積與私營的納米樓不相伯仲,雖都設明廚,但面積有些只有二百呎,明廚反令空間更難使用。而且因需節省成本和保留公屋與居屋間轉換的靈活性,新居屋與公屋有一樣的交樓標準。話雖如此,居屋的中獎率亦只有約1%,可說是香港人的悲歌。今次我港想分享下近年兩個居屋奇則。

屏欣苑/ 天水圍/ 376sq ft第一個奇則是建於2018年,坐落天水圍市中心的屏欣苑。同樣十分鄰近地鐵站,原為私人發展地皮,後來因政府政策而改為居屋發展。其屋邨商場採用了最新式街道商鋪規劃,但住宅部份卻令人失望。其中一款一房單位[圖2],十分離奇地以廁所隔開了單位兩邊,大門對正廁所門,突出的廁所空間亦令側邊的空間只能用作通道之用。

旭禾苑/ 火炭/ 454-463sq ft第二個想講的是建於2020年,坐落火炭的旭禾苑。這棟居屋位置尚算方便,鄰近火炭地鐵站。奇則發生於面向禾寮坑路的兩房單位[圖1],因要減低對噪音的污染,單位以45度斜向馬路,並附加上隔音牆。這個角度的扭轉導致平面圖則出現了很尷尬的三角空間,雖然巧妙地填上水錶房、廁所和廚房,但剩下的無窗房只能用作儲物室。儲物室的角度限制亦令其與廚房有相近尺寸。

🏘首個私人發展商推出的資助房屋為了實現夾心階層(特別是年輕人)的上車願望,近日首次有私人發展商推出資助房屋計劃。作為有研究過房屋政策的我,感到相當鼓舞。

//香港終於有人肯嘗試新嘅房屋發展模式🥺//

如果成事,新世界將捐出一幅新界西地皮及興建300個單位,實用面積介乎300至550平方呎的一房至三房單位。售價以市價約五至六折不牟利地出售。以售價270萬的一房單位為例,半價九成按揭後,首期只需13.5萬!雖然這個計劃只提供300個單位,但至少對未能抽到居屋人士總算多了一個希望,開拓了新的道路。看過了剛介紹的居屋奇則,大家就拭目以待,這私人發展的資助房屋又會有什麼突破或驚喜?

DID YOU KNOW ?
MILK TEA IS THE SPIRIT OF YOUNG TEENAGER OF HONG KONG
延伸文章
要有光·光房: 不只為給你一個家,而是讓你有機會再出發/
要有光·光房💡🏠 👣不只為給你一個家,而是讓你有機會再出發/ 「 他們不需要我們的錢,而是需要給他們空間,給他們一條出路。」要有光的宗旨不單只是要提供一個住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要給這些「短貧戶」一個機會去重建向上流動力。其實有不少處於貧窮的人,他們是有能力和有目標的,他們只是欠一個空間和機會去踏出脫貧的那步,而「要有光」正正希望住戶能靠自己行出這一大步,他作為同行者,為住戶配對到一位「短貧戶教練」。教練會訓練租戶訂立個人發展目標。他們重視租戶經濟性發展及非經濟性發展的平衡,提升租戶的創造力及向上流動力,希望即使租戶在三年租約期後仍能靠自己找出有效的方法及累積到足夠的成效,去「畢業」遷出及建立新的生活方式。 ♻️建造可持續發展的社區網絡/ 你有多久沒有跟鄰居交流?「要有光」其中一個的抱負是組織這些光房成為社區網絡。尤其「光房」租戶多為單親家庭,建立良好的鄰里關係能給他們精神上的支持,有需要還請鄰居幫忙「救火」。他們的「短貧戶教練」既會收租也會經常關心租戶的社交狀況,又會舉辦活動令這些滿佈各區的「光房」連繫成一個社區。而在深井的「光屋」因針對貧窮家庭租戶,這裡更設有兒童活動室和社區苗圃,讓他們可以給子女一個跟蝸在劏房不一樣的童年。而上年新世界發展捐了一塊在天水圍的地皮計劃興建「光村」,希望針對青年租戶,提供創意文化空間,讓他們能夠利用自己興趣向上流。 🏙建公屋是解決房屋問題的唯一出路?資源共享的重要性/ 不論是像新世界的大集團,還是散佈在各社區的小業主,其實香港有很多有心人,他們不為賺到盡,而想為社會盡點努力。但他們欠缺渠道去將自己的物業回饋社會,同時也有很多貧窮戶是有責任感和上進心想向上流。「要有光」正作為兩邊的中介人,為良心業主配對適合的租戶和提供管理的服務。其實香港有很多的閑置土地,「光屋」本來就是被棄用的工廠宿舍改建而成,我們為何不能利用這些現有的資源去提供過渡性空間給貧窮戶一個機會,從旁協助他們向上流?而不只是一味填海建更多公屋去解決問題。最令我印象深刻是「要有光」指有不少租戶能夠在三年內儲到六位數的積蓄,這證明靠自己上樓不是夢! 鏗鏘集: 光屋 link at bio 圖一攝: 馮漢柱 #kongcept #我港 #kongcept_community #我港社區 #要有光 #光房 #過渡性房屋 #transitionalhousing #housingproblem #hkhousing #房屋問題 #newhousingmodel #NWD50 #WeCreate #WeAreArtisans #WeAreCSV #creatingsharedvalue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南山邨商場: 迷失的視線,欣賞舊徙置大廈的建築美學
👁迷失的視線,欣賞舊徙置大廈的建築美學🏢 南山邨商場由兩座徙置大廈形住宅伸延的平台包圍而成。平台主要則以兩層街市所組成,商鋪、餐廳則散在四周。相比起一般「綜合平台型」商場都具有十分空擴開放空間,這商場的開放空間則滿佈裡街市的檔口,但也因而創造了不規則的行走動線,緊接著周邊連接各住宅的通道。商場的橫向層次相對清晰,由三個主樓梯連接。樓梯最終通向開放的運動場,與下方街市繁忙緊密的氣氛成了強烈對比。運動場飽覽三邊住宅大廈的走廊景觀,當然對於居民來說可能久缺私隱度。但因大廈重複性和對稱性畫面令這運動場變成了打卡熱點,大家欣賞建築美學的同時,記得將音量收細! 商場各層的連接並不是明顯,但因而塑造了每層不一樣的性格和氣氛。 地區: 石硤尾 建造年份: 1977 建築類型: 綜合平台 樓層: 3 持有公司: 房屋署 Unobservable/ Nam Shan Shopping Centre is formed by two podium levels of the market, surrounded podium retail stores at slab housing blocks. Although there is barely an open space in the podium level, the open planned market space creates free flows of circulation, interacting with the walkways towards different housing blocks. The horizontal hierarchy of the shopping centre is relatively clear, connected by three main staircases. On the contrary to the busy market podium, the stairs will eventually bring to an open sport court with recreational facilities at the rooftop. Surrounding by the stretching corridors of slab housing blocks, you can see the moments taking places in the neighbourhood. The rooftop sports count becomes a trending hotspot for photo taking. Although there is a lack of visual connection between different levels, it creates a non-disturbed and open ground for all to use. District: Shek Kip Mei Year: 1977 Typology: Integrated Podium Floor: 3 Ownership: Housing Authority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建生邨商場:菱形牽成和諧對稱的視覺畫面,顯屋邨商場的建築美學
菱形牽成和諧對稱的視覺畫面,突顯屋邨商場的建築美學/ 建生邨商場算是「中庭式」(Atrium Type)商場的一大代表。商場以粉紅式的菱形和三角形作主為線條,構成了一個和諧和對稱的中庭空間,這裡看到的建築美學比現有很多大型商場都來得優美。而據說紅調的設計是呼應原址舊有的紅磚廠。除了商場門外的公共空間外,商場內上層四周都有座位,好讓居民在這休息。可惜的是與恆安邨商場一樣,在門口加建的扶手電梯阻礙了成個商場原有的流動性。值得一提是商場後方與住宅區域連接的連橋:簡潔的圖形、線條,搶眼的粉紅色與藍色,讓你暫時逃到了一個不同的時空。 地區: 屯門 建造年份: 1989 建築類型: 中庭式 樓層: 3 持有公司: 領展 Kin Sang Estate Shopping Centre/ The rhombus forms a harmonious and symmetrical visual picture, highlighting the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of the estate shopping centres/ It can be called i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Atrium Type" shopping centre. Taking pink diamonds and triangles as the main line, they formed a harmonious and symmetrical atrium space. The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seen here are even more polished than many large shopping malls. Some said that the design of the red tone echoes the old red brick factory on the original site. District: Tuen Mun Year: 1989 Typology: Atrium Floor: 2 Ownership: LINK Reit #香港屋邨 #屋邨商場 #hkshoppingcentre #香港自救 #hongkongshoppingmall #shoppingmall #pops #hongkongestate #estatelife #hkcommunity #廣福邨 #hkdevelopment #hkarchitecture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港式保育後的中環街市,能成為承傳或創造文化的載體?
PMQ將宿舍變成文創中心或是大館將監獄變成博物館,但不是所有活化項目都能複制的,當然在香港,成本效益是很重要的考量,大館算是相對成功的背後是因為有賽馬會支撐開支。那「#中環街市」又如何能達到商業、保育及社會發展之間的平衡? 📽從創先河到被迫停業的中環街市/ 中環街市建於1850年,於1938重建成現在具「包浩斯風格」的現代主義建築,因「形式源於功能」,其外觀與開放式空間創當時街市設計的先河。中環街市曾經亦是全東南亞最大的肉類市場。可惜它身處中環商業核心地帶,未能跟隨城市發展的步伐,終於在2003年停止營業。至今成為「新假期」標題中的「歐式日光庭園+舊建築活化打卡位+過百檔本地文青小店/酒吧餐廳/掃街小食」。 📽香港的街市文化/ 街市對於香港人除了是個買新鮮貨的好地方,還是連繫彼此的重要社區脈絡。中環街市正是百年間半山與中上環居民的聚腳點。而它從1842年經歷了三次的重建,承傳到現在的是它在社區發揮的功能及街市文化,建築的設計亦呼應著這功能。街市檔戶世代相傳,例如有魚販從1939年開業,後由子承父業,營運至街市的最後一天。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中環街市的活化成果。結業前的101個檔口只有13個能回到「街市」,再經過18年的空窗期,世代相傳的檔口早以被迫終斷。取而代之的是咖啡店、文創小店、餐廳、超市。加上被美化的水磨石檔口和樓梯;把街市兩邊分隔開的玻璃,「中環街市」的影子蕩然無存。 📽如何脫離「港式保育」?/ 如以「文化」和「社區」角度去量度活化的結果,那我們要思考的是「中環街市如何成為載體去承傳過往的文化價值或創造新的文化價值。」第一步當然是超越「得返個殼」的建築層面保育,但只是保留街市的功能不合乎這時代的社會需要,過度商業化的設計與營運難為孕育新的文化價值。大館算是平衡到兩者的利益,卻需要龐大資源去支撐。 而在「社區層面」來看,如果以中環街市為起點向上走兩條街,已經是士丹利街的大牌檔,結志街的蘭芳園,嘉咸街的街市和香港最舊的唐樓永和號。中環街市又能否與這些地方產生關係?它能夠成為半山和商業區社區橋樑? 的確保育活化的課題複雜,值得大家思考。 保育案例參考: - #中環立法會大樓,原為高等法院 - #香港大學堂,原為杜格拉斯堡(住宅)、傳道會 -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原為英軍宿舍 保育文章參考: - 活化與保育/ 許焯權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香港居屋(一):居屋是很多夾心階層上樓的願望,近年開則又是怎樣?
🏘居屋相信是很多夾心階層上樓的願望,但在2002年推出的「孫九招」令居屋消失了長達12年。雖然居屋近年重見天日,近年居屋的質素卻令很多人失望。首先新居屋的面積與私營的納米樓不相伯仲,雖都設明廚,但面積有些只有二百呎,明廚反令空間更難使用。而且因需節省成本和保留公屋與居屋間轉換的靈活性,新居屋與公屋有一樣的交樓標準。話雖如此,居屋的中獎率亦只有約1%,可說是香港人的悲歌。今次我港想分享下近年兩個居屋奇則。 屏欣苑/ 天水圍/ 376sq ft 第一個奇則是建於2018年,坐落天水圍市中心的屏欣苑。同樣十分鄰近地鐵站,原為私人發展地皮,後來因政府政策而改為居屋發展。其屋邨商場採用了最新式街道商鋪規劃,但住宅部份卻令人失望。其中一款一房單位[圖2],十分離奇地以廁所隔開了單位兩邊,大門對正廁所門,突出的廁所空間亦令側邊的空間只能用作通道之用。 旭禾苑/ 火炭/ 454-463sq ft 第二個想講的是建於2020年,坐落火炭的旭禾苑。這棟居屋位置尚算方便,鄰近火炭地鐵站。奇則發生於面向禾寮坑路的兩房單位[圖1],因要減低對噪音的污染,單位以45度斜向馬路,並附加上隔音牆。這個角度的扭轉導致平面圖則出現了很尷尬的三角空間,雖然巧妙地填上水錶房、廁所和廚房,但剩下的無窗房只能用作儲物室。儲物室的角度限制亦令其與廚房有相近尺寸。 🏘首個私人發展商推出的資助房屋 為了實現夾心階層(特別是年輕人)的上車願望,近日首次有私人發展商推出資助房屋計劃。作為有研究過房屋政策的我,感到相當鼓舞。 //香港終於有人肯嘗試新嘅房屋發展模式🥺// 如果成事,新世界將捐出一幅新界西地皮及興建300個單位,實用面積介乎300至550平方呎的一房至三房單位。售價以市價約五至六折不牟利地出售。以售價270萬的一房單位為例,半價九成按揭後,首期只需13.5萬!雖然這個計劃只提供300個單位,但至少對未能抽到居屋人士總算多了一個希望,開拓了新的道路。看過了剛介紹的居屋奇則,大家就拭目以待,這私人發展的資助房屋又會有什麼突破或驚喜? #我港 #kongcept #我港建築 #archi_kongcept #天水圍 #火炭 #居屋 #香港屋邨 #屋邨商場 #hkshoppingcentre #香港自救 #hongkongshoppingmall #shoppingmall #pops #hongkongestate #estatelife #hkcommunity #屏欣苑 #hkdevelopment #hkarchitecture #新世界 #建好生活 #buildforgood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鴛鴦-茶室與咖啡廳
「鴛鴦」的作者拜訪了25間咖啡店與茶室,透過訪談形式深入認識了每個地方的故事與設計含意,利用故事陳述與設計構想角度,幫助讀者認識設計背後的意圖、感受空間的意義。就讓我港率先為大家介紹3間書中的Coffee 和 Tea house吧! 1⃣Common Ground/ 320ft2/ Tong Lau 要在唐樓創造新的社區空間又要保持戰前建築的原有風貌絕對不是易事。店主希望創建一個以社區為中心的咖啡店,他們覺得客戶和員工彼此都是朋友和鄰居。他們在店外的花崗岩階梯上建了一級級木座椅,將cafe延伸到街道上,展現了買少見少的街道文化。 2⃣Teakha茶家/ 1000ft2/ Shophouse 店內的設計樸實而溫和,店主強調的是家的味道,她希望能重拾自己的家族傳統 - 於每個下午享受茶與糕點。而店外的擺設與座位綿延了一整個街區,遮陽篷、種植植物和鬆散的座位,建構了獨一無二而充滿趣味的社區空間。可惜的是Teakha將於月底結束營業,大家要把握最後機會! 3⃣Basao Tea/ 1200ft2/ Tong Lau Basao重新詮釋了如何將傳統茶道融合現代城市人生活。 店內設計像是日本的花園小徑茶館,平緩坡道與竹子場景帶你暫時遠離外界的喧囂。仔細看看你腳下的瓷磚,設計師加入Basao自家遠在安溪的茶園土壤,被固定在水泥中的土壤壓成定制的瓷磚。 而茶樹碎片則嵌入地板、牆壁和櫃檯的瓷磚中。空間的感受結合了禪的平靜與茶室獨一無二的特質。 //致建築師、設計師、香港人:// //讓我們感受這一波咖啡店與茶室的浪潮吧! 也千萬別忘了感受生活! // 🎁 📖《我港 Kongcept》Giveaway!!!📖 🎁 Step 1 - 留言分享一個你最印象深刻的香港咖啡店和茶室 + Tag至少兩位朋友 Step 2 - 分享這個post到story,tag @yuen_yeung and @kongcept852 Step 3 - Follow 我港Kongcept 然後把story截圖DM給 @kongcept852 Purchase Link: https://www.buildingnarrative.com/store Common Ground/ 320ft2/ Tong Lau It is not easy to create a new community within a tenement house while maintaining the original style of the pre-war building. The owners want to create a community-centric coffee shop. They feel that customers and employees are friends and neighbours to each other. Teakha / 1000ft2/ Shophouse The design of the teahouse is simple. The owner emphasizes the taste of home. She hopes to revive her family tradition-enjoying tea and pastries every afternoon. The interior spills into a public lane, where awnings, plants and loose seats construct a casual yet inviting community space. Basao Tea/ 1200ft2/ Tong Lau Basao reinterprets the traditional tea houses in a modern urban settings. Take a closer look at the tiles under your feet. Earth, which gives the tile its colour and texture, is sourced from Basao’s own tea plantation in Anxi, China. The plantation soil is set in cement and pressed into tiles. 🎁 📖《我港 Kongcept》 Giveaway !!!📖 🎁 Step 1-Comment to share your impressions of coffee and tea houses in HK + Tag at least two friends Step 2-Share this post to IG story, tag @yuen_yeung and @kongcept852 Step 3-Follow us and screenshot the story and DM to @kongcept852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港式保育後的中環街市,能成為承傳或創造文化的載體?
PMQ將宿舍變成文創中心或是大館將監獄變成博物館,但不是所有活化項目都能複制的,當然在香港,成本效益是很重要的考量,大館算是相對成功的背後是因為有賽馬會支撐開支。那「#中環街市」又如何能達到商業、保育及社會發展之間的平衡? 📽從創先河到被迫停業的中環街市/ 中環街市建於1850年,於1938重建成現在具「包浩斯風格」的現代主義建築,因「形式源於功能」,其外觀與開放式空間創當時街市設計的先河。中環街市曾經亦是全東南亞最大的肉類市場。可惜它身處中環商業核心地帶,未能跟隨城市發展的步伐,終於在2003年停止營業。至今成為「新假期」標題中的「歐式日光庭園+舊建築活化打卡位+過百檔本地文青小店/酒吧餐廳/掃街小食」。 📽香港的街市文化/ 街市對於香港人除了是個買新鮮貨的好地方,還是連繫彼此的重要社區脈絡。中環街市正是百年間半山與中上環居民的聚腳點。而它從1842年經歷了三次的重建,承傳到現在的是它在社區發揮的功能及街市文化,建築的設計亦呼應著這功能。街市檔戶世代相傳,例如有魚販從1939年開業,後由子承父業,營運至街市的最後一天。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中環街市的活化成果。結業前的101個檔口只有13個能回到「街市」,再經過18年的空窗期,世代相傳的檔口早以被迫終斷。取而代之的是咖啡店、文創小店、餐廳、超市。加上被美化的水磨石檔口和樓梯;把街市兩邊分隔開的玻璃,「中環街市」的影子蕩然無存。 📽如何脫離「港式保育」?/ 如以「文化」和「社區」角度去量度活化的結果,那我們要思考的是「中環街市如何成為載體去承傳過往的文化價值或創造新的文化價值。」第一步當然是超越「得返個殼」的建築層面保育,但只是保留街市的功能不合乎這時代的社會需要,過度商業化的設計與營運難為孕育新的文化價值。大館算是平衡到兩者的利益,卻需要龐大資源去支撐。 而在「社區層面」來看,如果以中環街市為起點向上走兩條街,已經是士丹利街的大牌檔,結志街的蘭芳園,嘉咸街的街市和香港最舊的唐樓永和號。中環街市又能否與這些地方產生關係?它能夠成為半山和商業區社區橋樑? 的確保育活化的課題複雜,值得大家思考。 保育案例參考: - #中環立法會大樓,原為高等法院 - #香港大學堂,原為杜格拉斯堡(住宅)、傳道會 -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原為英軍宿舍 保育文章參考: - 活化與保育/ 許焯權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香港居屋(一):居屋是很多夾心階層上樓的願望,近年開則又是怎樣?
🏘居屋相信是很多夾心階層上樓的願望,但在2002年推出的「孫九招」令居屋消失了長達12年。雖然居屋近年重見天日,近年居屋的質素卻令很多人失望。首先新居屋的面積與私營的納米樓不相伯仲,雖都設明廚,但面積有些只有二百呎,明廚反令空間更難使用。而且因需節省成本和保留公屋與居屋間轉換的靈活性,新居屋與公屋有一樣的交樓標準。話雖如此,居屋的中獎率亦只有約1%,可說是香港人的悲歌。今次我港想分享下近年兩個居屋奇則。 屏欣苑/ 天水圍/ 376sq ft 第一個奇則是建於2018年,坐落天水圍市中心的屏欣苑。同樣十分鄰近地鐵站,原為私人發展地皮,後來因政府政策而改為居屋發展。其屋邨商場採用了最新式街道商鋪規劃,但住宅部份卻令人失望。其中一款一房單位[圖2],十分離奇地以廁所隔開了單位兩邊,大門對正廁所門,突出的廁所空間亦令側邊的空間只能用作通道之用。 旭禾苑/ 火炭/ 454-463sq ft 第二個想講的是建於2020年,坐落火炭的旭禾苑。這棟居屋位置尚算方便,鄰近火炭地鐵站。奇則發生於面向禾寮坑路的兩房單位[圖1],因要減低對噪音的污染,單位以45度斜向馬路,並附加上隔音牆。這個角度的扭轉導致平面圖則出現了很尷尬的三角空間,雖然巧妙地填上水錶房、廁所和廚房,但剩下的無窗房只能用作儲物室。儲物室的角度限制亦令其與廚房有相近尺寸。 🏘首個私人發展商推出的資助房屋 為了實現夾心階層(特別是年輕人)的上車願望,近日首次有私人發展商推出資助房屋計劃。作為有研究過房屋政策的我,感到相當鼓舞。 //香港終於有人肯嘗試新嘅房屋發展模式🥺// 如果成事,新世界將捐出一幅新界西地皮及興建300個單位,實用面積介乎300至550平方呎的一房至三房單位。售價以市價約五至六折不牟利地出售。以售價270萬的一房單位為例,半價九成按揭後,首期只需13.5萬!雖然這個計劃只提供300個單位,但至少對未能抽到居屋人士總算多了一個希望,開拓了新的道路。看過了剛介紹的居屋奇則,大家就拭目以待,這私人發展的資助房屋又會有什麼突破或驚喜? #我港 #kongcept #我港建築 #archi_kongcept #天水圍 #火炭 #居屋 #香港屋邨 #屋邨商場 #hkshoppingcentre #香港自救 #hongkongshoppingmall #shoppingmall #pops #hongkongestate #estatelife #hkcommunity #屏欣苑 #hkdevelopment #hkarchitecture #新世界 #建好生活 #buildforgood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以身體五觀感受社區,體驗自然的脈絡
👶以身體五觀感受社區,體驗自然的脈絡...我港早前體驗了由香港青協領袖學院 @leadershipinstitutehk 舉辦的「五感遊粉嶺」活動,踏足了粉嶺這個較少機會接觸的地方。學院前身為粉嶺裁判法院(三級歷史建築),由祥華邨走過去時,已經被那新古典建築風格所吸引,充滿50年代的味道。 👂聲境粉嶺 (聽覺體驗) / 是次體驗的第一節是「聲境粉嶺」,由導師Wenda @daywenda 帶領,嘗試慢下腳步,把精神集中於旅途上的點點滴滴,細聽這個社區和空間的種種「聲音」,再以繪畫、文字或符號方式作聆聽記錄,創作獨一無二的藝術作品。 在這裡,不再被鬧市的煩囂所囚禁,我聽到的是各條清晰而細緻的聲道。由起點的跑步聲(密集細點)起步,途中有環繞四周的鳥叫聲作為背景音樂(黃色)襯托出一份安心;能清晰聽到士多或單位內傳出的對話聲(大黑色點);還有與我並肩前行的的手推車(黑色線),走到將近馬路時,急躁的公路車聲(深啡色)漸漸傳來。有別於景點式地尋找那些“必食或必去”,或是“10大打卡點”,這讓我更能解釋到何謂新界區悠閒。 👅浪行尋味 (視覺、嗅覺和味覺體驗)/ 接著,我們出發至聯和墟,參加由社企「小店寶庫」 @citystreasure 帶領的半日遊。聯和墟是二戰後的首個發展工程,區內以商住兩用建築為主,是一個現代化的有蓋墟市。到達時被立刻被一棟一層式的石屎建築物「聯和市場」所吸引,和背後雄大的現代住宅囍逸形成強烈對比。「聯和市場」於1951年啟用,2002年結業後長期掉空,2007年出現於電影《每當變幻時》,唯有期望未來能得到好好的保育。 及後我們到訪了「協香麵包西餅」嘗過粉嶺名物雞脾包後再到市場旁的到涼茶店。涼茶店老闆最近因加租而選擇同區搬遷,他說到:「飲開涼茶嘅,啱口味就唔會轉另一間㗎啦。」。頓時,我像掉了錢包一樣,發現自己記憶中並沒有任何與味道有密切關係的回憶,長期生活於大型商場主導的地區,小店的人情味對我來說是多麼的陌生。 青協領袖學院還提供城市紋理杯墊 ( 觸覺體驗 )活動,詳情請瀏覽網站: https://leadershipinstitute.hk/event/5senses #我港 #kongcept #我港社區 #kongcept_community #香港青年協會領袖學院 #三級歷史建築 #前粉嶺裁判法院 #協香麵包西餅 #聯和墟 #聯和市場 #hkcommunity #hkdevelopment #hkarchitecture #祥華邨 #聲音 #必食 #必去 #香港自救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鴛鴦-茶室與咖啡廳
「鴛鴦」的作者拜訪了25間咖啡店與茶室,透過訪談形式深入認識了每個地方的故事與設計含意,利用故事陳述與設計構想角度,幫助讀者認識設計背後的意圖、感受空間的意義。就讓我港率先為大家介紹3間書中的Coffee 和 Tea house吧! 1⃣Common Ground/ 320ft2/ Tong Lau 要在唐樓創造新的社區空間又要保持戰前建築的原有風貌絕對不是易事。店主希望創建一個以社區為中心的咖啡店,他們覺得客戶和員工彼此都是朋友和鄰居。他們在店外的花崗岩階梯上建了一級級木座椅,將cafe延伸到街道上,展現了買少見少的街道文化。 2⃣Teakha茶家/ 1000ft2/ Shophouse 店內的設計樸實而溫和,店主強調的是家的味道,她希望能重拾自己的家族傳統 - 於每個下午享受茶與糕點。而店外的擺設與座位綿延了一整個街區,遮陽篷、種植植物和鬆散的座位,建構了獨一無二而充滿趣味的社區空間。可惜的是Teakha將於月底結束營業,大家要把握最後機會! 3⃣Basao Tea/ 1200ft2/ Tong Lau Basao重新詮釋了如何將傳統茶道融合現代城市人生活。 店內設計像是日本的花園小徑茶館,平緩坡道與竹子場景帶你暫時遠離外界的喧囂。仔細看看你腳下的瓷磚,設計師加入Basao自家遠在安溪的茶園土壤,被固定在水泥中的土壤壓成定制的瓷磚。 而茶樹碎片則嵌入地板、牆壁和櫃檯的瓷磚中。空間的感受結合了禪的平靜與茶室獨一無二的特質。 //致建築師、設計師、香港人:// //讓我們感受這一波咖啡店與茶室的浪潮吧! 也千萬別忘了感受生活! // 🎁 📖《我港 Kongcept》Giveaway!!!📖 🎁 Step 1 - 留言分享一個你最印象深刻的香港咖啡店和茶室 + Tag至少兩位朋友 Step 2 - 分享這個post到story,tag @yuen_yeung and @kongcept852 Step 3 - Follow 我港Kongcept 然後把story截圖DM給 @kongcept852 Purchase Link: https://www.buildingnarrative.com/store Common Ground/ 320ft2/ Tong Lau It is not easy to create a new community within a tenement house while maintaining the original style of the pre-war building. The owners want to create a community-centric coffee shop. They feel that customers and employees are friends and neighbours to each other. Teakha / 1000ft2/ Shophouse The design of the teahouse is simple. The owner emphasizes the taste of home. She hopes to revive her family tradition-enjoying tea and pastries every afternoon. The interior spills into a public lane, where awnings, plants and loose seats construct a casual yet inviting community space. Basao Tea/ 1200ft2/ Tong Lau Basao reinterprets the traditional tea houses in a modern urban settings. Take a closer look at the tiles under your feet. Earth, which gives the tile its colour and texture, is sourced from Basao’s own tea plantation in Anxi, China. The plantation soil is set in cement and pressed into tiles. 🎁 📖《我港 Kongcept》 Giveaway !!!📖 🎁 Step 1-Comment to share your impressions of coffee and tea houses in HK + Tag at least two friends Step 2-Share this post to IG story, tag @yuen_yeung and @kongcept852 Step 3-Follow us and screenshot the story and DM to @kongcept852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
南山邨商場: 迷失的視線,欣賞舊徙置大廈的建築美學
👁迷失的視線,欣賞舊徙置大廈的建築美學🏢 南山邨商場由兩座徙置大廈形住宅伸延的平台包圍而成。平台主要則以兩層街市所組成,商鋪、餐廳則散在四周。相比起一般「綜合平台型」商場都具有十分空擴開放空間,這商場的開放空間則滿佈裡街市的檔口,但也因而創造了不規則的行走動線,緊接著周邊連接各住宅的通道。商場的橫向層次相對清晰,由三個主樓梯連接。樓梯最終通向開放的運動場,與下方街市繁忙緊密的氣氛成了強烈對比。運動場飽覽三邊住宅大廈的走廊景觀,當然對於居民來說可能久缺私隱度。但因大廈重複性和對稱性畫面令這運動場變成了打卡熱點,大家欣賞建築美學的同時,記得將音量收細! 商場各層的連接並不是明顯,但因而塑造了每層不一樣的性格和氣氛。 地區: 石硤尾 建造年份: 1977 建築類型: 綜合平台 樓層: 3 持有公司: 房屋署 Unobservable/ Nam Shan Shopping Centre is formed by two podium levels of the market, surrounded podium retail stores at slab housing blocks. Although there is barely an open space in the podium level, the open planned market space creates free flows of circulation, interacting with the walkways towards different housing blocks. The horizontal hierarchy of the shopping centre is relatively clear, connected by three main staircases. On the contrary to the busy market podium, the stairs will eventually bring to an open sport court with recreational facilities at the rooftop. Surrounding by the stretching corridors of slab housing blocks, you can see the moments taking places in the neighbourhood. The rooftop sports count becomes a trending hotspot for photo taking. Although there is a lack of visual connection between different levels, it creates a non-disturbed and open ground for all to use. District: Shek Kip Mei Year: 1977 Typology: Integrated Podium Floor: 3 Ownership: Housing Authority
This is some text inside of a div bl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