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主題概念遊
Kongcept is a concept
"Kongcept" 結合了「香港」與「概念」,強調文化與創意的融合。概念遊,旨在將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和視野結合在一起。每個參與者都是這個概念的一部分,共同創造出獨特的文化體驗。
發掘每個社區的獨特概念
我們特別注重發掘每個社區的獨特概念和特色。透過與該區文化的深入互動,參與者將能理解並欣賞不同社區的故事與價值,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的認識。

彩虹邨古蹟與社區概念遊
90mins
適合大眾
建於1962-1964年,彩虹邨作為相對「高檔」的「廉租屋邨」,彩虹邨在規劃與建築設計上的確是當代長型大廈模範,香港建築師公會銀牌獎亦為此證明。經歷了60年的洗禮,它有幸仍坐擁大量老店 — 金碧酒家、李應記鐘錶行、嘉南士多、愛群快餐店等等;它又湊巧碰上打卡的視覺時代,讓這座現代主義建築變成港人與遊客必到熱點。或許你可能有去過彩虹邨打卡,但除了打卡點外,不知道你又有無留意到彩虹邨內的其他角落呢?
概念遊以創新的形式帶大家從多視角感受彩虹邨的建築、生活與日常,發掘彩虹邨價值。概念遊加入「屋邨尋寶」環節,利用我港研發的《Kongceptour》應用程式,讓你用自己的步伐尋找彩虹邨的hidden gem! 同時,《街坊帶路》亦邀請到居住彩虹邨62年的街坊同大家一同遊歷,讓大家用街坊視角感受彩虹邨生活的日常。

黃竹坑工業歷史概念遊
120mins
適合大眾
黃竹坑,從昔日漁港到工業重鎮,再蛻變成藝術與設計的聚落,背後藏著香港百年經濟與文化的轉折。概念遊帶大家走訪黃竹坑工業區及其歷史脈絡:從早期的漁村、二戰後的工業發展,到維他奶與甄沾記等品牌故事,並探索工業建築的再生與當代藝術空間,如Pekin Fine Arts與Su Chang Research Office,細讀屬於黃竹坑的獨特概念與記憶。

油麻地古蹟與社區概念遊
90mins
適合大眾
概念遊帶大家去「桐油」、「蔴纜」之地,「油蔴地(舊稱)」。規劃、建築、老舖、街坊...究竟油麻地搭著甚麼概念?油麻地是一個繁忙的碼頭區,除了各式特色老舖,也曾是充滿活力的文化中心。在香港電影黃金時代,街道上電影院林立今,不只有現為二級歷史建築油 麻地戲院,還有金華、光明、第一、平安、快樂戲院等等。而在在光影之下也曾經伴隨龍蛇混雜的風氣,這些故事我們都從街坊的口述歷史一一記錄下來了。概念遊途徑今日的油麻地除了油麻地警署和果欄等打卡點,探索各種社區活化項目。

油麻地AI概念遊與工作坊
135mins
適合大眾
在生成式 AI 成為日常工具的今天,我們越來越依賴它來創作圖像、文字、甚至詮釋文化和身分認同。但當我們請 AI 去「畫出油麻地街頭」或「寫一段關於香港日常的詩」,卻經常發現它所生成的內容既陌生又空洞,甚至連地方的精神面貌也模糊不清。這是因為 AI 所學習的資料集中,缺少了屬於我們的真實記憶與文化脈絡。或者說,它只是壓縮了網上各種關於香港的刻板印象。
同一時間,現實中的我們也被各種版本的「香港意象」包圍:文青小店的本土標籤、快餐店裡的港式口號、小紅書濾鏡下的懷舊港風…… 紅白藍膠袋、維港 帆船、霓虹招牌、獅子山…… 這些司空見慣的「香港視覺符號」,又真的能代表你每天在香港的真實生活體驗嗎?
Kongcept 和 Mixed Initiative 以油麻地打頭炮,帶領大家一起走過幾個新舊街角,講講典故,跟小店老闆對話。沿途拍拍 Reels 短片紀錄當下,建立由你個人視角出發的「油麻地意象」資料集。

深水埗轉角樓概念遊
90mins
適合學生
概念遊到訪深水埗的街角間,認識轉角樓宇的建築特色。穿梭不同街道,觀察不同時代轉角樓的建築演變。轉角樓以弧形有不同角度?大押與轉角樓有著甚麼淵源?途中我們亦會帶你看看轉角樓活化前後的面貌,探討轉角樓的未來去向。
然後到訪以唐樓活化再生的咖啡館 Colour Brown x GO.ON ,感受由舊布行改建而成的複合藝文空間,手持一杯港式鴛鴦走上貫穿三層的摩登迴旋樓,一睹上層帶減碳永續概念的展覽廳空間。
深水埗有趣之處是其承載著不同時空的靈魂 ,你又有否發現街道轉角間的唐樓記錄著甚麼?如果唐樓是當代的基層代表,轉角唐樓則在喘息之間成為中產的樂園。不幸的是,香港島的戰前弧形轉角樓已全數消失,九龍也只剩三棟…..

傳統與品味之共融:大坑概念遊
90mins
適合大眾
究竟大坑如何做到傳統文化與生活品味之間的和諧共存?大坑早於香港開埠前已有人居住,處於山谷之間,前稱為「紅香爐谷」。畢拿山的一條水坑流經大坑一帶再進入海中,而大坑居民常於坑中洗衣,大坑和浣紗街因而得名。這裡過去是木屋區新移民的落腳點,也是富貴人家的花園城市,痕跡仍然留存。
在大坑的街道上,超過百年歷史的「舞火龍」能像日本祭般吸引各年齡層的眼球,更成社區商戶、住戶與區外人交匯的時刻,構成文化氛圍和歸屬感;特色cafe與平民食店穿插於唐樓之下,是你偶爾想再次到訪的週末去處。由過去客家村落到現成銅鑼灣與天后的後花園,「我港」將 帶領大家走入大坑,探索這個位於市區,卻能自成一角的社區。我們會到訪一個神秘位置遠眺勵德邨! 最後當然要去民聲冰室飲杯奶茶、嘆個肉餅山飯,用味覺感受文化與社區。

瀝源與禾輋之間: 沙田屋邨概念遊
90mins
適合大眾
沙田是香港第一個新市鎮,以亦大型城市設計實驗,成今天城市規劃的重要基石。概念遊帶大家走訪瀝源與禾輋邨,認識香港公屋的設計雛形與起源,了解「屋邨商場」如何於新市鎮成為新社區的生活核心。我們經過全港首創的水池冷卻系統及其環保巧思。最後於冬菇亭,感受昔日街坊飲食文化與社區集體記憶。透過這些重要場景,讓大家看見公共屋邨如何從徙置區發展至新市鎮,並見證香港城市與民生變遷的縮影。
長沙灣城市墓室概念遊
120mins
適合大眾
電影《 #破地獄 》引發了我們對文化習俗與對死亡的反思,特別是生人與亡者之間的掙扎。
香港人下葬的難度,曾經不比上樓難度低。吸收了嶺南文化、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經驗,香港發展出獨特且有效的土、火葬並行制度,令亡者的陰宅,如同生人的屋宇般集中發展。
不過,香港仍有些特殊的空間營造,包容了生人與亡者的需要。
概念遊參觀長沙灣李鄭屋邨的漢花園、深水埗公園,參照廣州古墓保育、羅馬殯葬禮儀、英國的葬禮演變及大戰的遺體處理,探索城市發展與文化保育之間的張力。以及,我們如何面對死後的土地問題,如何「死得其所」?

城界之間:九龍城寨概念遊
90mins
適合大眾
九龍城寨的故事由一條邊界以生。1847年清朝政府在這裡修建城牆,建立軍事駐地,去堵截海盜與偷渡。當1898年整個香港拱手相讓於英國時,九龍城寨卻獨善其身,沒有被接管。
圍牆擋不住九龍城寨。
這條邊界由日本人摧毀,郤驅使城寨與寮屋區結合,成為吸引勞工、三合會、官員、遊客,生機勃勃的大熔爐 — 一度成為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不論是好的過去、壞的過去,九龍城的人氣隨城寨、機場拆卸而去,但歷史的痕跡仍散落於此。如今城寨的邊界不復存在,但演變成九龍城、寨城公園、美東、東頭邨的邊界。我港將鑑古知今,趕在九龍城重建前,尋找九龍城寨的概念,看九龍的城市發展史。最後我們到訪三級歷史建築石屋家園,與舊城寨街坊來一場輕鬆的交流。

港島歷史電車遊
150mins
適合學生
登上「叮叮」電車,展開90分鐘的時光之旅,細看香港的歷史、發展與文化。我們將從1906年建成的愛德華時代古蹟西港城出發,認識昔日的街市生活;沿著上環著名的「海味街」,探索南北貿易的故事。電車經中環摩天大樓與歷史建築,見證城市商業核心的崛起;再駛過金鐘、灣仔,感受從老社區到展覽貿易中心的變遷。最後抵達北角,重溫「小上海」昔日的繁華與娛樂文化。

西倫敦公屋古蹟概念遊
120mins
適合大眾
香港的公屋概念源自英國。儘管兩地的公屋發展在七十年代開始走向不同方向,但仍可找到許多相似之處。
英國公屋的大規模發展起源於二戰後的重建,六十至七十年代是設計風格百花齊放的時期。本次概念遊帶大家以香港公屋的視角為起點,探索西倫敦幾個各具特色的公共屋邨 — 現代主義、粗獷主義和後現代主義通通齊章!而當中大部分的屋邨亦被評為歷史建築,希望參加者能 夠了解香港與英國的公屋因文化、社會發展和制度的差異而孕育出相異的設計,以及如何解讀這些公屋的價值。
bottom of page